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教商情 > 论文精选 >

应用型本科高校素质与创新教育关系的研究

2018-07-17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 | 浏览量:

应用型本科高校素质与创新教育关系的研究

谈  剑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系,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大学生的素质与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程素质与应用创新教育,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通识与专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素质与创新;教育
 
近年来,素质与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国内高校围绕“素质拓展与创新”、“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育人”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教育改革工作[1]。应用型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努力推进素质与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由于其生源状况、办学历史、人文环境、师资结构、硬件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重点高校应有明显差别,应用型高校实施素质与创新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其重点应该是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探讨在素质与应用创新教育培养中应正确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通识与专业三个关系。

1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安排也主要围绕两者展开。因此,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高校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教育传统上偏重理论,把学生到学校学习称为读书,说明传统教育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清末,西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中国,开始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内容也被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得到很大提高。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偏向应用,且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近年来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趋势下,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中也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争论。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就要把两者统一到素质与创新教育中,围绕素质与创新教育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素质是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2]。创新是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强烈创新意识、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追求。
素质与创新教育是各高校追求的目标,但各高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不同,素质与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除基本的德智体美外主要体现在工程素质,即在自己专业方面的素质,创新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应用创新上。应用型高校自然应该按照这种素质与创新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而无论是培养德智体美这样的基本素质,还是专业方面的工程素质,都既需要理论教学又需要实践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的课程体系自然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辅相成。特别要注意不应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开来,在理论课中要尽量穿插实验、上机、参观、社会调查、案例式教学等实践内容,在实践环节也要尽量让学生了解实践中蕴含的理论而不是单纯的实践操作。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既加强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正确处理应用与创新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各行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比较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导致应用型高校容易把创新能力培养当作是重点高校的事,觉得自己的学生将来从事具体应用方面的工作,对创新能力要求不高,因此虽然也提创新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常常淡化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建设与发展思路,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是建设创新国家的需要。实际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个人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应用方面的工作,但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样需要创新。无论是工程设计、管理、销售还是服务性工作,如果不拘泥于传统思维,能够提出新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样的人总是更受欢迎的。大学的创新教育将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终身受益。
创新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而是要在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并不矛盾,创新教育可以贯穿于应用能力培养中,两者相互融合,加强应用能力与强化创新精神相协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正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的关系

因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很重视专业教育。而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获得,强调的是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公认。应用型高校要实施素质与创新教育,同样需要重视通识教育。
应用型高校在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时,需要依据自身的定位合理设置通识和专业课程。目前,综合性研究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应用型高校在教学上常常也沿袭重点大学的做法,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也容易出现直接模仿重点大学的情况。但应用型高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和重点大学有很大差距,如果照搬重点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不仅实施起来困难,而且实施效果也差。更重要的是两者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应用性技术工作,而且用人单位常常希望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到岗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因此应用型高校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有较强针对性,难以像重点高校那样对学生宽口径培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从事具体的应用性技术工作也需要较好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既能使学生择业时有比较大的选择范围,也能使学生容易适应工作的变动且更有发展潜力,所以通识教育既有现实的需求,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因此,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以有效、够用为原则,同时注意把通识教育包含在课外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非课程教育中,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素质教育与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余世浩,黄尚宇,陈冰泉,等.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z):138-141.
[2]    钱怡,周增桓,刘理.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15-1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999.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第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

    X关闭
    X关闭